首页 >>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8篇)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8篇)

发布时间: 2024-05-13 14:03:03

教学计划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还可以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掌握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导入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课件、导学单、教具。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4)回顾反思。

(5)教学第二种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培养同学的发明精神。

2、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

3、学习此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比例在美术中的关系,分析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从比例的角度考虑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

课前准备:。

教具:教学图片、花瓶、同学作品若干。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1、《出示溪山行旅图》:。

(1)画上画的什么?

(2)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方何?

(3)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师: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佛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伪气势。这幅画胜利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2.出示《维鲁维斯的人》。

(1)人存站立和伸张四肢时,在圆形和正方形有何比例关系?

(2)师简单介绍这幅作品。

4、师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

(1)把一条线段分成两局部,便其中一局部与全长的址等于另一局部与这局部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址较美观而得名。

(2)师用黄金分割的知识分析《吧黎圣母院》。

5、欣赏同学们的设计作品。

(1)这些作品你觉得哪件最漂亮?为什么?

(2)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们胜利之处在哪里?

三.作业练习:。

(1)用比例知识先在稿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瓶,再用彩纸剪下来。

(2)为这个花瓶添加图案花纹。

四:作品展示。

1.你为什么设计这种式样的花瓶。

2.你能否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设计的?

3.你最喜欢哪幅作品。

五.课堂小结,提出希望,安排下节课工具。

课后记:对于上节课来说,这节好多了,有了透视的一点基础,对于比例就比较好理解和接受,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顺便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收效好了很多。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或剪纸的工具材料,收集门饰的图片资料等。

(教师)范作和中外门的图片。

教学过程。

1.介绍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门饰的知识:传统的门饰;门饰的雕刻技法、民族特点;中外门饰的区别等。

(2)引入课题《门的装饰》。

2.欣赏相关作品。

(1)欣赏范作,提问:你觉得这些传统门饰美在哪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门饰上面的几何图案、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等。)。

(2)欣赏中外门的图片,提问:与我国传统的门饰相比,欧洲建筑的门饰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传统的门饰精致、华美,欧洲的门饰简洁、厚重等。)。

3.学生构思创作。

提示: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或剪纸形式表现,注意表现出门饰的风格。

4.教师巡视指导。

对创作中普遍的问题作集体和个别的指导。

5.小结本课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组织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述色彩知识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通过提问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师展示写生步骤或演示写生步骤(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学生观看教师演示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体会到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2.造型准确3.色调和谐统一学生各自准备好工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

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七、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色中,白色明度,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黑、白、灰无彩色。

(2)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肖像作品。教学重点:欣赏用各种表现形式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教学难点: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形”“神”互相结合。

教学突破:通过教师演示和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准备:图片、绘画工具等。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学和情绪。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不同表现形式的肖像作品:

(中国画、雕塑、油画、版画、线描)。

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并分析作品所采用的工具和材料特点。

2、探究学习:

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分析。

这幅作品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

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你能模仿一下画中人物的神情吗?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三、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艺术实践:

把课本上《藏族女孩》这幅作品试着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改画,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学生艺术实践,教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欣赏作品,思考自己的收获。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欣赏更多的人物肖像,并体会人物的外表和神态。板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初步了解抽象画,感受抽象画。

2、能够运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

3、能够运用抽象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同学们对抽象绘画中线性造型要素的运用;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线性造型要素,结合色彩语言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旋律。

学具准备:图画纸,色彩颜料,色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一课认识了抽象画。你们想不想再尝试一下画一幅抽象画呢?引入课题——学画抽象画。

二、师生探讨、表现创新:

1、出示波洛克作画图片及简介波洛克: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后期的绘画是把画布钉在地板上,用棍棒浇上油漆,随着自己的走动,任其在画布上滴流成混乱的点、线、画面,因此也被称为“行动派绘画”。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此大师作品《秋的节奏》,同学们看到什么?(提问个别同学)。

2、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型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3、大师作品欣赏:

(1)康丁斯基作品赏析,世界美术史上的第一幅抽象画作者是俄国的康定斯基(19),被誉为抽象表现艺术之父。

(2)蒙德里安作品赏析,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的主将。对比热抽象风格,体会秩序美。

(3)克利作品,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德裔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同学们尝试感受作品,畅所欲言)。

三、艺术实践:

四、课堂小结:

选出优秀作品同学代表展示本组创意,给予同学们自评,互评的平台。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

(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

(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

(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

(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新课标第一网。

第十单元圆。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难点:画规定大小的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找圆,感知“圆是曲线图形”。

1、出现一组圆形图片,学生欣赏。

3、找圆:

师: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大屏幕出示你知道吗图片。)。

4、画圆: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线、图钉、圆形物体等工具,组织学生选择其中的工具画圆,边画边思考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交流: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总结:圆是曲线图形。

(3)学生展示自己是借助什么工具怎样画圆的?

注意最后请用钉子和绳子画圆和用圆规画的同学介绍。

(4)师:刚才,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画出了这么多的圆。你觉得用什么工具画圆最方便,最标准呢?(圆规)。

下面我们大家就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认识圆规,介绍构成。

2、学生自主尝试用圆规画圆。

3、评一评,议一议。

师:我也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圆的注意点。媒体演示画圆的方法。

5、画规定大小的圆:

6、师:你能想办法测量一下你的同桌画出的圆是否符合要求?

教师:课本中还介绍了相关的一些概念,请打开课本到94页,自学例2下面的一段话。

7、学生汇报。

师:从课本中你学到了什么?

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8、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找出下面圆的直径和半径。

出示练一练的第1题。注意让学生说明怎样想的?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合作交流--议圆,进一步探索圆的特征。

1、出示研究的要求和问题:

先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再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由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先独立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注意选择代表性的发现。

2、学生汇报。

3、小结: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的特征,看来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探索,善于研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回顾总结,点拨学法--引发再思考。

让学生先回顾学习的过程,再交流学习的收获与体会。

1、教师: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引发思考:圆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而且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旅客方便,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比如车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吗?课后思考,我们下节课研究。

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一练第2题,练习十七第2题。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巩固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是: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倒推法进行问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是: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验用具(水杯),作业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复习。

导入。

通过生活中各方面类似实际问题的解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1、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提问:从题中知道什么?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展示交流。

2、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组织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提问: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4、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第6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6、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第8题。

组织学生交流。

7、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请学生说说收支情况。

提问: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提问: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观察图片理清题意。

独立完成。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交流订正。

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看表理解。

估计第一问,说一说怎样想的。

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

小组游戏。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要帮助学生体会实际生活情境,主要帮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解决.

小结。

作业。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补充习题p45。

板书:学生板演师生交流。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是: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倒推法进行问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是: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验用具(水杯),作业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创设。

情境。

体会。

倒过。

来想。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简单的事情中理解倒过来思路.1.创设学生春游乘车情境。

出示从苏州去南京沿途经的城市,提问回苏州时沿途依次经过哪些城市。

明确日常生活中常常应用到“倒过来想”的策略。

师生交流。

观察。

独立思考。

自主。

探索。

学会。

新策。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操作和熟悉的收作业本情境来代替教材例2,使学生在亲历过的问题中受到启发,自主探索用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适用新策略解决的问题特点。

一.初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倒水前后两只杯子里果汁的总量有没有变化?

4、组织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策略是怎么样的?从而揭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5、板书课题。

1、创设学生交作业情境,出示一叠作业本,提供有关信息:如果又新收到12本,发下去25本,剩下总数是20本。

2、呈现箭头整理图,帮助学生理顺数量变化方向。

3、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呈现学生的列式计算方法。

4、联系倒推的两步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总体变化来思考。

5、引导学生检验,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否为20本,使学生体会到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观察思考。

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画直观图和填表格的方法来更清楚展示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

推理解答,说说倒推计算思路。

估测一下本数。

尝试用自己方法整理信息,并展示出来。

说说“倒过来推想”策略。

思考“发下去25本”倒过来想要怎样?“新收到12本”倒过来想要怎样?

列式。

顺推检验。

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应用倒过去推想思路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中去理解倒过去推想的思路.

实践。

应用。

体会。

价值。

组织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过程,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的第2题。

组织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

3、组织完成独立完成练一练。

提问学生思考怎么理解小军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如果你是小军你会怎么做?

仿照例1用列表方法。

独立完成。

仿照例2用箭头表达数量变化方向。

介绍自己的方法。

理解先拿出一半,然后再拿一支。

小结。

作业。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补充习题p45。

倒过来推想。

师生交流。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人教版五年级

一、复习目标: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教方法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知识进行再认识,开展新的实践活动。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查缺补漏,让每个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形成解题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应该掌握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安排:

(一)、注重复习内容的整体性。

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可提示学生参照课本中的“积累运用”和课后练习题,同时注明各题型出现在课本的哪一页);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有些内容可以整册教材为整体复习,如生字、多音字、诵读课文等部分基础知识及作文训练等;有些内容也可以单元教师为整体复习,如阅读能力的训练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二)、复习内容安排:

1、字、词。

理解本册的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义词、反义词,选择适当的词语。

会在口头和书面正确运用学过的词语,并能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正确搭配。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领会其感情色彩。

2、句子。

能找出句子中用错的字词,并改正。

能修改明显的病句。

能用常用的语词和关联词造句。

能把句子写具体。(扩句、缩句)并且能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写句子。

能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3、标点符号。

巩固、学习使用书名号、顿号、引号等用法。

4、课文与阅读。

熟悉每课内容,按要求复述,背诵有关课文,按要求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默写并逐句解释。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阅读短文,完成有关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线描。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线条的多种变化,理解不同的线条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2.操作目标:尝试画出不同形状的线,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线条丰富的变化,体验艺术的创作的快乐。

3.情感目标:欣赏绘画的线条造型作品,感受线条美及其赋予的生命力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

教学难点:

尝试画出具有不同变化特点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教学准备:

绘画笔、纸、感受题纸、学生老师画家范作。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条。

1.课件出示一张充满线条的风景照,让学生找找风景照中看到了哪些线条。

师:线条是美术中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变化多端的线条可以产生非常有魅力的.画面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下“线条的魅力”(课件出示课题)。

2.师:除了刚才图中看到的线条,你还说的出其它的线条吗?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线条。

师:世上的线条有很多种,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可以把线条简单地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

3.点击课件,一起与学生初步认识直线、曲线。

4.学生尝试表达对不同线条的感觉,初步感受线条的美感特征。学生拿出教师发予的线条感受题纸,经过自己感受,小组讨论,把对不同线条的感受书写下来。

反馈学生填写的感受,师也出示自己填写的感受。

5.师:其实,在我们身边,线条无处不在,我们来一起去找找大自然中的线条。课件附和音乐欣赏自然界中的线条,师生一起感受其中不同线条所具有的不同的情感表现。

二、尝试画线。

1.合作学习,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2.尝试练习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尝试线条表现力。

3.反馈一些学生尝试品,简单评价。

4.谈学习感受,请同学说说画线条的感受。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欣赏学习。

1.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老师范作、画家作品以及其他学生的线条作品,交流感受,注意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等的变化。

2.小结如何画好一张漂亮的线条画:

一张好的线条画,不但要画面完整,主体分明,而且画面上总会出现黑灰白的层次变化,黑灰白的层次需要做到线条的粗细变化、深浅变化、长短变化以及有疏有密的变化等等。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感受,也都需要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这样才会产生好看的画面效果。

四、学生创作。

1.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2.欣赏部分学生作品。在欣赏中评价学生作业中的优劣之处,对他们作业中的线条安排和画面完整性,作出评价。

五、总结许多同学刚才都有用线条表达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希望你们平时多留意观察身边的线条,画出一些更好看的线条画作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数学《用转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成功点滴: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些许遗憾:

1、时间把握不准。由于学生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不牢,(如:公式的推导、计算能力等),加之教师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导致了部分环节浪费了时间。

2、语言尚需锤炼。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有时啰嗦。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倒推法进行问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是: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水杯),作业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创设。

情境。

体会。

倒过。

来想。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简单的事情中理解倒过来思路.

1.创设学生春游乘车情境。

出示从苏州去南京沿途经的城市,提问回苏州时沿途依次经过哪些城市。

明确日常生活中常常应用到“倒过来想”的策略。

师生交流。

观察。

独立思考。

自主。

探索。

学会。

新策。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操作和熟悉的收作业本情境来代替教材例2,使学生在亲历过的问题中受到启发,自主探索用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适用新策略解决的问题特点。

一.初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倒水前后两只杯子里果汁的总量有没有变化?

4、组织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策略是怎么样的?从而揭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5、板书课题。

1、创设学生交作业情境,出示一叠作业本,提供有关信息:如果又新收到12本,发下去25本,剩下总数是20本。

2、呈现箭头整理图,帮助学生理顺数量变化方向。

3、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呈现学生的列式计算方法。

4、联系倒推的两步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总体变化来思考。

5、引导学生检验,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否为20本,使学生体会到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观察思考。

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画直观图和填表格的方法来更清楚展示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

推理解答,说说倒推计算思路。

估测一下本数。

尝试用自己方法整理信息,并展示出来。

说说“倒过来推想”策略。

思考“发下去25本”倒过来想要怎样?“新收到12本”倒过来想要怎样?

列式。

顺推检验。

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应用倒过去推想思路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中去理解倒过去推想的思路.

实践。

应用。

体会。

价值。

1、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

组织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过程,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的第2题。

组织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

3、组织完成独立完成练一练。

提问学生思考怎么理解小军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如果你是小军你会怎么做?

独立完成。

仿照例1用列表方法。

独立完成。

仿照例2用箭头表达数量变化方向。

介绍自己的方法。

理解先拿出一半,然后再拿一支。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

1.水果店运进5筐苹果、8筐橘子、6筐香蕉。苹果每筐20千克,橘子每筐15千克,香蕉每筐30千克。先根据下面的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苹果5筐,每筐20千克;橘子()筐,每筐()千克;。

(1)运来的苹果和橘子一共多少千克?

香蕉()筐,每筐()千克;苹果()筐,每筐千克。(2)香蕉比苹果多多少千克?

2.四年级学生在森林公园植树,四(1)班42人,一共植树168棵;四(2)班45人,一共植树225棵;四(3)班48人,一共植树144棵。填表整理已知条件。

四(1)班一共植树()棵,()人;四(2)班一共植树()棵,()人;四(3)班一共植树()棵,()人。

(1)四(2)班比四(3)班平均每人多植树多少棵?

(2)四(1)班比四(2)班平均每人少植树多少棵?

智力冲浪:

现有3米和5米长的钢管若干根,如果要安装一条41米长的管道,可以从中各选几根?

五年级数学实际解决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首先,在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之前,必须让学生熟练理解方程的意义。1)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其中最关键的理解是,在等式的基础上含有未知数。

其次,要正确理解实际要解决问题的题意,分析各数量之间所包含的关系,根据关系用文字和数字列出准确的等式关系,反复琢磨自己所列出的等式关系,并验证。

最后,将未知数x通过解设引入的方程中,作为重要的方程成员,利用列出的等式关系将需要的未知数及各数字带入等式中,准确地列出方程,并且计算出方程的解,再一次将方程的解带入原方程进行验证,完全符合等式关系后,作答。

小学阶段用方程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初学习简单的方程的时候,课本上就涉及到一些用方程解决的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学的时候,尤其在讲例题的时候,是重点强调方程的方法,但是因为题目比较简单,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也比较简单,学生很轻松地就会用算术解法,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用方程去做,因为用方程解决的话,还要写解设,学生就想省事,不喜欢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但是,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时候,也是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入的稍复杂的方程,进一步讲解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解法,解稍复杂的方程一般用到的把其中一项看做一个整体的方法比较多。当然,相对来说,课后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类型一般也是用稍复杂的方程来解决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教学的时候还强迫孩子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我总感觉孩子的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一些。

比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的应用题,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是相当好的,比如小学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鸡兔同笼问题用算术解法是相当抽象的,但是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比较好理解。所以,前几天,有同学拿着考济宁外国语的数学题来问我,就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也就是先设一个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解决出来了,其实所谓的难题也不过如此。

可见,用方程解决复杂的应用题的必要性。

最新文章